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。今年以来,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背景下,、住有所居等热词,成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旋律。
8月31日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一场主题为“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的新闻发布会,吸引外界广泛关注。这场发布会首次明确了中国体系包括、和三种住房。其中,公租房,主要是解决城镇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;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解决人口净流入的重点城市,面向、青年人,具备、低等特点;共有产权房,侧重于具有一定经济实力,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“”者。
“过去的提法在于‘居者有其屋’,2015年改革以来,‘住有所居’的提法明显增多。今年提出“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的概念,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。

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,是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。
2017年,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: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,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。
今年7月初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发展的意见》,再次强调“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。一个多月后的国务院新闻办会议,中央不仅再次重提住有所居,对其定调也从“促进”提高到了“努力实现”。
数据显示,2019年,城镇居民达到39.8平方米,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.9平方米。从官方表态来看,当前住房矛盾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,人民群众对住房质量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其中,刚进入城市的、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尤其值得关注。这几年不少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,房价持续上涨,年轻人一毕业就面临高房价、高房租的问题。
有调查数据显示,目前在大城市有70%的和青年人靠租房解决居住问题,然而付得起的房子区位比较远,区位比较好的房子,租金又比较贵。“买不起房”和“租不好房”是新市民、青年人的一个现实困难。
目前中国的、青年人群体庞大,大约有2亿,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,不仅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,也关系着“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目标的达成。
,将成为解决青年人住房问题的抓手。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8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“‘十四五”期间,住建部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,进一步完善体系,增加的供给,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。
据官方介绍,具有低于市场水平(低租金)、(原则上不超过70平方米)、不能买卖、职住平衡、面向、青年人等明显特点。
如今,各地已经开始着手布局,建设。时代周报记者梳理,8月份以来,各地已经陆续发布“十四五”时期住房发展规划。其中,广东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74.05万套(间);上海明确将新增供应保障性产权住房约23万套;江苏表示,将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0万套(间);成都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5万套(间)。
未来供给端将更注重结构的优化。“举例来说,围绕宜居社区和智慧社区、等内容,后续会持续发力,以优化结构,解决机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。”
大拆大建时代落幕
由于核心的居住空间稀缺,加强、盘活成为增加供给的重要手段。
但是,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继续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,存在大拆大建、急功近利的倾向,随意拆除老建筑、居民、砍伐老树,变相抬高房价,增加生活成本,产生了新的城市问题。为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防止大拆大建问题,8月下旬,住建部发布《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》指出,不短时间、大规模拆迁等城市连片旧区,防止出现市场供需失衡加剧、低收入困难群众租房困难。
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城市告别大拆大建,本质上也是告别房地产依赖,夯实“”,“此后,因拆迁导致的被动式住房需求爆棚,以及规划概念和炒作导致的房价上涨,也就不存在了。”
未来的改造更新思路将从拆迁重建转成原址改造升级。通过实施城镇,完善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,因地制宜增加养老、托育、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式,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,消除了安全隐患。
推动楼宇、完善老旧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。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前9月,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.12万个,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4.8%。
城市人居环境明显对夯实住有所居基础有积极作用,尤其是从目前城市发展角度看,关于历史文化等保护力度不断增大。
从住有所居的角度看,‘十四五’期间,城市更新和等会持续发力。而且此类工作都会围绕住有所居的目标进行。
一个“全体人民住有所居”的时代,正在缓缓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