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观地说,房子它本身就兼具自住和投资属性,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自主功能被弱化,投资属性却占了上风,而外化的表现则是房价。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产品形式之一就是,当房子跟教育资源捆绑在一起时,“天价”就诞生了。
我相信很多人的心中,“”这个词承担着多大的分量不用多说,因为的确被炒得太严重,诸如天价,天价,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,但凡是能够被炒作的概念我看都给用上了。
房子嘛,本来大家也理解,房价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房子本身之外的附加值,理解归理解,但别太离谱啊。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时代,你表现如此疯狂那不是自找苦吃?
据报道,北京某一夜降价80万。西城德胜片区有紧急降价,报价从1000万元降至920万元,该房源建于1980年,单价每平15万左右。
好家伙,这一降就是80万,我看这还不知道有多大的水分呢?不说别的,你还记得去年的报道吗?什么房子一夜之间涨700万?
同样说的是西城区,某2018年2月份价为1100万元,两年多并未成交,2020年5月29日下午,这套房源突然涨价700万元,挂牌售价1800万元,两天后,降价12万元,挂牌价又改为1788万元。
虽然市场是可以自由报价,但是也没有这么胡闹的,你或许会说,有人买单啊!但是当肆意炒作的成为一条利益链条的时候,普通百姓怎么可能不会受到房价上涨的影响?
随便一夜之间就涨价700万,随便一夜之间就降价80万,市场就是这么儿戏?真的需要好好管管了。
以往各地都有对出手的动作,但是这两年可以说越来越能够打到七寸上。
今年4月30日,国家召开会议强调,要坚持的定位,增加和供给,防止以等名义炒作房价。这是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,首次如此高定位地对准“”。接着,广州、成都、石家庄、南京等多地展开行动,而其中,以的名义违规宣传和炒作房价成为整治重点。
这时候可能很多人意识到真的到了最后的疯狂了,也或许还有人抱有幻想,不太相信。但事实上,北京西城从去年就出了规定,西城区出台:2020年7月31日后家庭,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,全部以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。
政策真的落地了,这不是开玩笑,有一位去年“731”后在西城区的家长表示,花了近900万元给孩子买的德胜,“原以为731后至少可以保证在学区内派位,没想到还没到派位环节就被调剂出了学区。”
以前,就知道未来在哪上学,如今变了,成了摸盲盒,你愿意赌一把那就尽管赌。但有一点,高房价还能有支撑力吗?必将受到严重的打击。
西城的问题在表现最突出,所以,西城区也应该拿出的诚意去治理。买“”既能享受到最优越的教育资源,还能实现投资房价大涨,如此的幻想或许在西城逐渐破灭。西城区的决心和力度,或许会让的都能引发连锁反应而降温。
前几天,北京西城房管局组织辖区内主要公司召开了一场工作会。围绕着当地教改政策落地计划,任何炒作的行为在这场工作会里都被叫停。提出“三不”要求——发布时,中介不得以为卖点发布房源;业务承接时,中介不接受价格明显高于的委托;从业人员管理上,中介不得参与炒作的任何活动。2名经纪人发布煽动性信息被刑拘。
严厉打击行为这没错,我支持,但这不够。我们要知道为何会有呢?说白了跟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严重不均有直接关系,所以,根本问题不仅仅是的问题,更多在于教育的问题。人们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,尽管不一定理性。
所以,要压制价格暴涨,不仅要斩断和名校之间的等号,而且还需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、推动现有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,还需要对房子、金融、实体经济、教育、医疗等通盘考虑,统筹谋划。
从现在看,足以看到国家对“”的贯彻决心有多大。如今的投资逻辑已变,至少有些或凉凉,再次按照原来的炒作模式肯定行不通了。北京只是个开始,各地都是如此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,一定要清楚,某些水分大、变数多,切忌盲目跟风。
我觉得,倒不是说就真的凉了,而是说将变得更加理性,市场将更加正规,普通房子的价格也会更加理性,或者说属于那个的时代终结了。但毕竟要知道,政策有了,落地是最难的,其中面临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,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闻,懂的都懂。